時間 : 2020-01-14 14:33:25
人口紅利是印度眾多競爭優勢之一。當工作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占有比例很高時人口紅利就出現了,這表明更多的人擁有幫助經濟增長的潛力。據美國國家人口研究顯示,在過去的四十年
人口紅利是印度眾多競爭優勢之一。當工作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占有比例很高時人口紅利就出現了,這表明更多的人擁有幫助經濟增長的潛力。據美國國家人口研究顯示,在過去的四十年里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國家一直是人口紅利的主要受益者。歐洲、日本和美國等先進的國家由于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一直處于人口老齡化狀態。
根據印度政府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6月16日,印度總人口已達1,288,031,405人。是世界上僅次于中國的人口第二大國,年均人口增長率為1.58%,較2001年至2011年的1.76%為低。性別比為0.80女/男。男性平均壽命為66.97年, 女性為69.42年。于2001年人口普查時的年齡中位數為24.9歲。1991至2001年間,城市人口增長了31.2%,但是全國仍有多于70%的人口居住于農村。2001年的人口普查統計顯示,印度共有27個百萬人以上的城市,其中孟買、德里、加爾各答及金奈人口最多。人口主要分布于恒河平原,72.22%的人生活在超過55萬個村莊中,其余生活在2000多個城鎮和城市中。印度人口識字率在2011年為74.04%,女性為64.46%,男性則為82.14%。
印度的年輕勞動力不僅數量眾多,價格也更為低廉。波士頓咨詢集團發現,印度制造業每小時的平均勞動力成本為92美分,中國則高達3.52美元。盡管這反映了兩國經濟發展階段和勞動生產率的不同,但的確也表現出印度的低端制造業充滿吸引力,成為印度經濟發展的動力。不少中國企業已經準備在印度投資建廠。
美國人口普查局的國際數據庫顯示,到2026年,中國人口預期將達到峰值 14 億,隨后將會逐步回落;而至本世紀中葉,印度人口或將保持增長,最晚到 2025年將會超過中國,在2050年將會攀升至 16.92億。到2030年,印度的勞動年齡人口(指介于20至59歲之間的人口)預計將達到8.41億,超過中國的7.83億勞動年齡人口。今天,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接近美國的5倍,到2050年,可能僅是美國的3倍。與之相反,印度與美國的勞動年齡人口之比,將從現在的3倍多,攀升至2050年的5倍。更為重要的是,到2035年,中國人口構成將向老齡人口組別傾斜;而印度人口大部分仍將處於50歲以下,其中工作年齡組占有很大比例。
在不久的將來,印度將成為全球人口結構轉型的最大獨立貢獻者。在未來的二十年里,印度持續的人口紅利可能會為印度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貢獻每年約兩個百分點的增長。不過長遠來看,印度能否利用好人口紅利,將取決于政府能否成功落實經濟發展大計。改善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教育、以及女性在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同時讓因收入差距變得日益分化的社會保持穩定,這需要舉國上下具備高瞻遠矚的共識。
上述內容來自用戶自行上傳或互聯網,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